通讯周报

20160907 《视野》通讯周报 第8期: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

来源: 经济与管理学部

编者按  研究如何建设新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考虑内、外两个互为补充的层面。外部层面即政府层面,关注国家、省各级政府的作用,以及可以提供给高校用于水平建设的资源;内部层面即学校层面,涉及到学校为了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进行的必要改革和采取的必要举措。对学校本身来说,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队伍,以及对世界一流大学应有的战略愿景。在学校的愿景规划中,最关键的就是确定学校的目标定位,然后瞄准这一定位进行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目标定位达成共识成为关键。萨尔米,J.(Salmi, Jamil)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研究成果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较为全面的特征和评判标准。结合这个特征和标准再来思考经管学部的工作,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

 

世界各国的大学普遍争创世界一流,为什么国家总希望在本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内建立一部分以“世界一流”为标准的学校?是不是对很多国家来说,不关注其在国际比较中的优势而发展本土化的教育制度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世界一流”与“西方精英”这两个概念是否相同?这一提法本身是不是就对非西方国际的传统高等教育文化持有偏见?

本书重点探讨的是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成为顶尖的从而引导各国政府和大学领导寻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也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精英大学”或者“旗舰大学”)所要面临的挑战以期这些大学能与“一流中的一流”一较高低。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模式或者模板可供效仿从而能够更快地实现“世界一流”呢?

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一流大学”逐渐成为热门词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之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获取、加工、创造高深知识从而增强在全球化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阿特巴赫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国家都希望拥有,却没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Altbach,2004)。

 

何为世界一流大学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意愿靠自我标榜是不行的,所谓“精英”是外界基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所赋予的。到目前为止判定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依据是一种主观的资格评定即通常说的名誉例如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如哈佛、耶鲁或者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历来都被认为是精英大学中的精英。但是,没有直接而严密的方法可以正式它们在学生培养、科研产出、技术转移等方面处于世界一流,甚至毕业生获得的较高工资也可能被近似地看作是其教育质量的表现。

目前已经出现了比较系统的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鉴定和分类的方法(IHEP 2007),例如世界上最具有综合性的两个全球排名是由《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和上海交通大学(SJTU)公布的,它们均考虑到对不同国家的高校进行比较需要制定宽泛的比较基准。这两个机构通过大学本身或者公共领域获得的资料,客观的、主观的、或者两者都有的来对全球的大学进行排名。2004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首次公布了对世界前200所大学进行的排名。该排名使用的方法论十分关注国际声誉,综合了主管评价(如同行评议、雇主满意度评价),定量数据(包括外国留学生数和海外教师数)以及学术影响力(用教师学术研究成果被引用次数来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则于2003年首次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确定了世界前500名的大学,采用的方法论完全侧重于客观指标,如教师和毕业校友的学术和科研表现。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著名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情况、被引用率很高的科学家,以及获国际知名奖项数(如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

尽管任何排名在方法论上都有严重的局限性(Salmi & Saroyan 2007),世界一流大学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因其出色的表现被人们所认可——它们培养市场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它们从事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并在顶级科学刊物上发表文章;而对那些理工科强势的学校来说,它们通过专利申请和授予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作者试图给出一个更有可操作性的世界一流大学定义本书认为这些大学的出色表现(毕业生供不应求、最前沿的研究以及技术转移)可以从根本上归因于在顶尖大学起作用的三组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因素群:人才汇聚(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资源丰富,科研经费充裕;管理规范,不仅能够激发出战略愿景、创新和活力,而且能够在进行决策和管理资源时不受官僚作风的影响。

1 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图  资料来源:Jamil Salmi 编制

 

1、人才汇集

一所大学要实现卓越,第一个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拥有众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世界一流大学能够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吸引最高水平的教授和研究员。从这方面来说,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拥有挑选顶尖学生的能力。国际化已经日益成为顶级大学的重要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是不完全来自于大学所在国的。这使得大家能够不论地域、国籍,吸引最有天赋的人才,而且能够勇敢地接收新思想、新举措。毫无疑问的,全球最好的大学在延揽最出色的人才时,都大量招募了海外学生和教师。

吉本斯等人(Gibbons et al. 1994)在其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中提出了知识生产和共享的新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知识生产范式,特点就在于越来越强大的国际知识网络的重要性。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能广泛地调动国内国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术人员,从而实现学校知识网络的最大化。

2、资源丰富

拥有丰富的资源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二个特征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有4个:政府下拨的运行和科研经费,来自公、私营企业的合同科研经费,运作捐赠基金后产生的经济回报及学费。

到目前为止,公共经费仍然是西欧各国大学教学和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尽管英国的老牌大学获得了一些捐赠,并且近年来还采取了新的学费收取方式(top-up fees)美国的名牌大学之所以拥有牢固的经济基础,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大量的捐赠其次教师成功争取的科研经费

美国顶级研究型大学获得的科研经费至少有2/3是公共资金。世界大学排名中名次最靠前的那些加拿大大学也是科研收入最高的大学(Salmi&Saroyan 2007)。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排名上的表现,证实了经费投入的多少是决定大学表现的重要因素。

3、管理规范

决定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三个因素涉及学校整个的管理体系,总的竞争环境及学术、管理自治的程度。《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调查报告(The Economist 2005)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不仅要归功于其国家富有,学校经费充足,还由于该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全方位竞争的环境,以及具备创造与社会相关且对社会有利的学术成果的能力。本书还认为,那些大学的氛围有利于良性竞争、无拘无束地科学探索、批判性思维及创意创新。此外,尽管受到法定问责机制的束缚,但由于不受繁琐的官僚体制和外部强加的“标准”约束,完全自治的大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它们能够快速灵活地配置资源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需求。

通过比较分析之前提到的欧美国家的大学还发现学校自治和经费投入一样是决定排名的主要因素。自治虽然是建立和保持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但这还不够。此外,在学校管理方面还需要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善于鼓舞士气且有恒心毅力的领导人,坚定有力的学校战略愿景,追求成功和卓越的哲学理念,不断反省的文化,有组织的学习以及创新变革等。在这方面,法国和德国的情况很值得探讨。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的大学却很难被认为是世界最顶尖的。比照上述三组决定世界一流大学的因素群,可以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这两个国家的大学在国际排名上会相对无闻。首先,高等教育门槛不高,对学生几乎没有选择。其次是大学之间完全缺乏竞争。由于在经费投入、预算管理和人员分配方面对所有大学一视同仁,调动必要的资源建立科研大师云集的卓越中心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困难的。最后两国大学都属于政府机关受到公务员雇佣法和严格管理控制的限制。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支付较高的薪水给那些工作效率较高的学者,不可能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员,也不可能购置最先进的科研设施。例如法国工商管理专业教授的薪水就比美国的同行低20%(Egide 2007)。

对于欧盟2005年提出的建立自己的“麻省理工学院”——欧洲理工学院(EIT),《自然》杂志在2008年3月的评论中指出:“……欧洲理工学院理念的出现——生存于欧盟汹涌澎湃的政策环境之中——是对欧盟令人窒息的国家官僚机构的控诉;大学和受国家资助的研究机构想要按自己的意愿演变成‘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不可能的。人们对‘精英’这个字眼常常有所忌讳,而与产业界的互动则被认为有辱学术的圣洁。在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许多国家,为最优秀的科研人员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一般还是不可能的……”“欧洲理工学院也可能使对其持批评态度的人大吃一惊。不管怎样,通过国家的努力来振兴大学是目前为止应对欧洲理工学院想要解决的问题的最好方式。”(Nature 2008)

对法国来说,另外两个结构性特征使它的情况更为复杂。第一,据奥列弗尔(Orivel 2004)所言,法国大学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双轨制。精英大学校(grandes écoles)通过竞争非常激烈的全国考试招收最优秀的学生,而其他一般性大学则招收大量没有经过考试直接升学的高中毕业生。由于精英大学校主要实行精英专业教育,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因此研究型大学的大部分博士生都不是那些毕业于大学校的最有学术潜质的学生。这与更具竞争力的英、美、日等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做法完全不同。第二,隶属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机构与大学里从事科研的院系完全分离,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分散。然而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整合各种层次的科研。

4、成功因素有机结合

最后要强调的是,这三大因素群——人才汇集、资源丰富和管理规范的有机结合才是关键所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世界一流大学最显著的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特征

1

享誉全球的科研实力;

2

享誉全球的教学质量;

3

拥有若干在各自领域突出的科研大师和世界级的学术领袖;

4

不仅被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如常春藤盟校)所认可,而且还获得高等教育领域外的广泛认可;

5

拥有若干世界一流的院系(不要求所有的院系都是世界一流的);

6

确定并建立自己的优势领域,从而更有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即有自己领先的学科领域);

7

激发创新思想,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成果丰富;

8

创造被同行所认可或荣获国际大奖(如诺贝尔奖)的开拓性科研成果;

9

吸引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最出色的毕业生;

10

能够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教师;

11

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招收学生;

12

招收较高比例的授课型与研究型的研究生;

13

吸引高比例的海外留学生;

14

在全球市场上运作,很多方面都开展国际化(如,国际科研合作、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换,以及国际知名教师的互访);

15

经费充足;

16

获得大量的捐赠及捐赠基金收益;

17

收入来源多样化,包括政府拨款、私营企业投入、科研收入及留学生学费等;

18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水平、支撑性的科研和教学环境,如高质量的硬件设施;

19

拥有一流的管理队伍,其战略目标及实施计划明确;

20

培养具有影响力或位高权重的毕业生,如总理、总统这样的人物;

21

通常都有较长的卓越历史,比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美国的哈佛;

22

对社会和当今时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

持续不断地与世界顶尖的大学和院系进行比对;

24

有信心去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

(资料来源:Alden & Lin 2004)

 

 

学部办公室选编)

 

 

 

看完此文,若有一些想法看法可在学部网群中进行交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