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周报

20160727 《视野》通讯周报 第2期:中国高等教育 “ 玻璃天花板 ”和“泥足 ”现象

来源: 经济与管理学部

编者按  这是篇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评价文章。其取材和论证并不严密周到,因为中国高等教育投资和对中国高校的管理存在官僚化机制,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不研究这个问题,其他方面很难透彻。但文章某些看法和观点值得重视。假如我们把大学学部看作是分析的对象,现在问题就成了:第一,有哪些阻碍非常优秀的机构进一步提升至顶尖所谓“玻璃天花板”的系统性因素?第二有哪些系统因素导致能力比较薄弱甚至落后的机构的长期存在而成为“泥足现象”?第三就某机构而言,进行的究竟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是否能够通过这种教育为这类学生进入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第四我们是否存在官僚化的思维方式,硬要将种本是交叉互联的事物塞进单一的“箩筐”?第五,什么是“21世纪的思维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必须回答。

 

中国高等教育:“玻璃天花板”和“泥足”现象

菲利普·G·阿特巴赫

 

中国在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引人瞩目的成就,使得一些问题被掩盖。例如,阻拦中国的大学继续向上发展、并跻身于全球最顶尖学术机构的一些至关重要的障碍,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底层所存在的一些显著性的问题。一些关键的结构性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现象,这可能影响到中国的大学在国际排名中的进一步提升。学者杨锐在《国际高等教育》(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6年冬季刊上,发表了题为《有毒的东亚学术文化》(Toxic Academic Culture in East Asia)的文章。这篇文章针对东亚地区的大学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挑战,包括利用学术职位进行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作了十分深入的剖析。本文所做的如下这些讨论,正是紧接着杨锐的这篇文章所展开的。

在中国,时常成为关注焦点是那些数量较少、却又处于重要地位的研究型大学,这些高校大多入选了广为人知的“985工程”和“211工程”。中国政府对这些数量有限的顶尖大学投入了数亿美元的经费。毋庸置疑的是,这些经费的投入使得这些大学产生了极大的研究能力和研究体量,也使得这些大学得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这两方面的积累,将很有可能推动这些高校在未来数十年中取得重要的成果。但是,目前中国大陆只有两所大学能够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学排名的前200名当中。与之相比,香港地区则有三所高校进入前200名。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香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就学术文化而言,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玻璃天花板”和“泥足”

 

何谓“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和“泥足(Feet of Clay)”现象呢?“玻璃天花板”指的是一系列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阻碍中国大学进入到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最前列,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教学方面,这些情况可能会对中国大学造成阻碍,使它们无法达到据它们所具有的潜力所应该达到的卓越程度。

“泥足”现象指的是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平衡的高等教育体系。一些顶尖的大学得到了大量、慷慨的经费资助,并且已经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机构展开竞争。然而,对于许多规模较小的大学,或是应用型(多科技术型)大学、学院而言,情况却十分不同。这些高校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吸收了数量巨大的生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在校生数量最多的国家。)对于那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公立高校,以及那些数量不断增长的私立高校而言,它们处于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层。这些高校所获得的经费资助严重不足,通常情况下只能提供相当低劣的教育质量。这一状况受到许多人的指责。他们认为,这些高校的毕业生中有许多人并没有为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其直接结果则是找不到工作。尽管中国前100名的大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压力,将持续影响着那些位于高等教育系统底层的高校。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少数的几所高质量的、精英型的大学是不够的。一个成功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在每个层次上都能够提供合理的教育质量,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必要的准备,以便可以成功地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国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够有效地整合和容纳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学生和院校。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进行区别对待,中国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但是,在中国大学层级制度的底层出现的“泥足”现象,给中国整体的高等教育体系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过度的官僚化以及狭隘的思维方式

 

许多生动的例子体现了中国式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思考。政府的法规要求,如果某一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想要在大学当中获得正当性并且得到适当的支持的话,那么这个研究必需要被归入到一个传统的学科当中。众所周知的是,进入21世纪后,交叉学科的研究越发重要。至于狭隘地对某一学术研究进行定义和学科归类,则是毫无必要的事情。这只会对创新能力和科研创造力产生限制。下面的这个例子给出了对于中国学者常提出的要求他们将某一事物硬塞进“合适的”的箩筐中的扭曲的需求,也表明了官僚化的思维方式。一个非常有名的中国大学,需要将“高等教育研究”定义为一个“学科”,唯有如此,它所用于研究高等教育的机构才可以得到承认,才可以雇佣教师,才可以授予学位。事实上,高等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包含了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观点见解和研究方法,为此无论如何都不应当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虽然在这个机构中,关于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是可以展开的。但是,一些更灵活的实施方式和“21世纪的思维方式”,将可以使学者的日常工作更加舒适,也将学术上的突破提供更好的机会。近年来,中国官方已经开始在一些顶尖的大学之中开始支持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或许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一项没有实际意义的政策规定是,当一个大学院系或是一个研究所想对某一位教师授予终身(永久性)职位时,这个大学院系或是研究所必须有面向本科生的教学活动。在国际上,一个大学院系或是一个研究所,出于专注于研究生教育或学术研究的目的,不面向本科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它们依然保有向教师授予职位和提供晋升渠道的权利。在中国,终身职位(tenure)制度正缓慢地开始在一些顶尖高校得到实施,然而一些僵化的、会产生反作用的规定,常被强加于这项制度之中。

从历史观点上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世界上存在过的所有最糟糕的系统都糅合到了一起。几乎所有教师(faculty)和职工(staff)的合同,都可以在到期后被自动地更新而进入下一期,期间缺乏对其表现进行严谨的评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术自由以及另外一些方面所应该得到的保护,却是得不到保障的。尽管在一些位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顶层的高校中,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评估已经逐渐成为常态,但是在其他高校中,更具普遍性的情况是,对科研和教学的产出进行评测是几乎不存在的,这就使得一些平庸之才,可以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除顶层之外的地方,得到滥竽充数的生存空间。

 

未来的发展趋势

 

很多来自西方国家和来自中国的观察家们都坚定地认为,中国的大学已经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跻身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最前列做好了准备。但是,本文所提及的一些实际情况,以及中国大学所面临的另外一些挑战,诸如学术自由方面依然存在的一些障碍,学术诚信文化的建立、高校科研人员待遇的提高等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都将是中国大学向排行榜的顶峰进行攀登时的绊脚石。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层所存在的那些严重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已经导致了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位于底层的那些高校,它们承受着资金不足的境遇,为此只能带来并不可靠的教育质量。许多这一类的高校正在向多科技术学院(“应用型高校”)转型,这对于在中国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有所裨益的。中国前100名的高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压力,将继续影响着那些处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底层的高校。

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进行预测的时候,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当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应当被中国的一些顶尖高校所取得的快速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所迷惑。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目前,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处理,因而更难说得到解决了。然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恰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

 

 

(学部办公室选编)

 

 

    看完此文,若有一些想法看法可在学部网群中进行交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