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周报

20160803《视野》通讯周报 第3期: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 —— 美国 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

来源: 经济与管理学部

编者按  这篇文章是以198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SC)的本科生教育改革为背景,讨论了SC改革的概念和历史。文章的作者认为SC改革有三个核心观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称为“新三中心”。本文回顾了美国SC改革的三个阶段:学术进步、社会推动、高校投入。作者指出,美国的SC改革有两个教训值得注意,一是范式意识不足,很多学校改革缺少整体规划,结果教学改革和支持系统不匹配,甚至相互冲突;二是缺少对教师的系统化培训,致使改革进展缓慢。 文章最后建议中国高校学习美国的SC改革,但要注意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这里涉及到:这场改革是如何产生的、合理性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实践措施、涉及学校工作的哪些方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遇到了什么问题和挑战、取得了什么进步、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其未来前景如何等等。美国的SC改革的成效,证明了学习新模式、整体推进、培训教师接受新方式等途径的有效性。尤其是对教师的培训,使我们认识到,即使是有知识有经验专家,在新事物面前,也需要培训。培训减少了阻力,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这篇文章对中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对思考经管学部当前的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 ——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

 

SC本科教学改革运动始于1980年代,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这场运动目前仍在继续。它提出了新的教学范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成为很多国家本科教育改革的榜样。目前很多中国高校也希望开展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希望了解美国这场改革的情况。在总结35年来美国这场改革主要方面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为读者提供一份简明的知识地图。首先讨论什么是正确的本科教学范式,然后介绍美国 SC本科教学改革的历史,最后讨论现状、未来与经验。

 

新三中心:什么是正确的本科教学范式

 

1SC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在欧美叫传授范式(institution paradigm)或传授主义 (instructionism)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安德鲁斯以撒米喂鸡喻之:我有一把米和一群鸡。我每天给鸡撒米,它们围着我抢食。我只管撒米,但并不知道每只鸡是不是要吃、喜不喜欢吃、实际吃了多少。几个月后给它们秤体重,决定是否让它们毕业。这种模式在中国叫三中心模式,即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

和传授模式相对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已经存在“三中心”的提法,故我把自己的新提法称为“新三中心”,而把原来的提法称为“老三中心”。在英文文献中,SC模式有很多不同名称,如 “学习范式”(learning paradigm)、“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tudent-centered learning)、“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等。这些不同名称反映了学者们不同的关注点。在中英文文献中,对以学生为中心及其教学模式都没有一致认同的术语和提法,定义更是五花八门。

2SC模式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具体解释如下: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三层意思:① 以学生当前状态为基础,以促进其发展为目的;② 完成青春期特定发展任务;③ 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有两层意思:① 把学习作为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不能本末倒置。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其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框架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② 在学生所有活动中,学习是中心。要紧紧抓住这个中心,离开了这一点,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有两层意思:① 强调关注学习效果,把学习效果作为判断教学和学校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学习效果包括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② 重视测量与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及时反馈机制,使效果评价能有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帮助学校调整工作。 

3、对SC模式的主要认识

目前学界对SC模式的主要认识:

学生: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主动和自觉的学习者。

教师: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要角色是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要求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学习环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成为设计者、引导者、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倾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建议,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方式多样性,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安排学习内容、方式、节奏、过程等。

评估:评估关注学生学习,测量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及时反馈,使学生可以根据效果及时调整学习。

学习环境:注重学习环境的营造,使学习环境成为知识中心、反馈中心和合作中心。新学习环境要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负责、主动、自觉的学习者。

物理环境:重视信息环境与物理环境建设,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必要条件。

管理制度:学校要调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与SC改革匹配的新的管理制度。

文化:SC应成为学校的使命与目标,在全校形成新的学习文化。

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当积极支持学校的SC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与政策,促进学校SC改革。

4SC范式:性质与范围

SC改革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范式”。用范式概念是想表述SC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改革, 还要涉及到整个学校系统,如学校文化、使命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技术系统、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等,甚至学校环境如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等方面。从整体角度看待SC改革,即为范式思维。

1表现了范式的思维方式。SC改革起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观念改变后就会引起师生在行为上的变化。如果希望师生行为变化能持久,教学管理就必须做出相应改变。例如,“课时是传统模式下衡量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如果变成了SC模式,该用什么来衡量教师工作量和学生学习量呢?如果仍然用课时来衡量教师工作,教师一定会要求保持上课时数,也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SC模式就不可能延续。如果教学改为SC模式,但其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如信息系统、设施设备、活动桌椅等都没有,SC改革会有效吗?如果要改变教学环境,学校资源配置需不需要改变?如果要求教师投入SC改革,那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要不要变?如果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学校使命、目标、组织、政策、管理、领导等要不要变?如果学校发生了变化,而社会环境如政府政策、招生就业制度等没有发生相应变化,学校改革能单独成功吗?如果SC改革涉及学校各个方面,学校应当如何规划、组织。

 

图1 作为范式的SC本科教学改革

 

1995年巴尔和塔格在美国主要大学教学杂志《变革》上发表题为《从教到学:本科教育新范式》的论文,首次使用范式概念来点明SC改革的性质和范围。他们比较了两种范式的差别(见表1)。学界普遍认为,这篇文章加深了人们对SC改革的认识,是美国SC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1 新旧两种范式的比较

 

是否注意到SC改革是一场范式变革并用其指导改革,对改革成败至关重要。所有准备进行SC改革的学校,首先应当学习与认识SC改革的性质与范围,事先做好周密计划和准备,然后再开始改革。这样的改革不仅成功率高,而且会节省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并使所有参与者都感受到相互支持和共同成功的欢乐。

 

SC改革史

 

SC改革在美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学术进步、社会发动、高校投入。

1、学术进步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910年,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阶段有三个学术领域的进步对SC改革有重大影响。一是学习心理学,主要指行为主义学派式微和认知心理学兴起。这些变化为建构主义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者促成了SC教学模式诞生。二是脑科学与神经科学。这个领域的进步为理解学习提供了生理学基础,有助于了解学习的主要器官——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尽管目前这个领域的发展还非常初级,但已经对理解学习和学习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是青春期研究。其主要贡献是否定了大脑在儿童期后就 不再发展的传统观点,指出青春期是大脑发展的第二高峰。

2、社会推动阶段

SC改革运动与美国战后高等教育大扩张有关。美国高校学生从 1950年的244万增长到1980年的1157万,毛入学率从15% 增长到 57%。学生迅速增长给高校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学生入学质量降低、学生群体多样化、教学设施设备不足、大量补充的新教师缺少教学经验、大学对迅速扩展缺少经验、政府政策缺位等。这些问题导致大学教学质量普遍下降,还引发了大规模的全国性学生抗议。大学开始认识到必须改进教学。恰在此时,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开始呼吁教学改革,二力合为一处,形成社会推动阶段。

这个阶段涉及的重要的文献或者报告:

(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报告认为未来社会发展迅速,需要培养终身学习者,建立“学习型社会”。因此报告把“学会学习”作为重要议题放到教育改革的讨论中。这份报告被认为对美国SC改革起了催化作用。

(二)UNESCO还有两份文献被认为对美国SC改革有重要意义。一是1976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教与学:高等教育新方法和新资源导引》。另一个是1980年出版的《中学后教育方法和技术汇编》。

(三)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1984年撰写的报告《投入学习》。这个报告的重要性在于,它把学生学习和发展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建议从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角度来改进大学教学质量。同时提出用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来评估学校工作,这为1990年代高校问责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四)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1985年的报告《学院课程完整性》。报告的目的是提高本科学位和课程质量。

(五)美国学者还发表过一些研究和报告,如阿斯丁的《关键四年》(1977)、齐格林的《现代美国学院》(1981)、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的《美国的本科生教育》(1987)和《大学教师学术职责再思考》(1990)等,也对SC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高校投入阶段

美国高校投入改革的逻辑是先梳理文献,然后是广泛建立教师培训项目,通过教师培训把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在实践中让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教学模式转型。

三份重要文献和一个重要实践项目

(一)1987年美国大学教学研究重要学者门格斯编撰了《教学、学习、课程与教师发展的关键资源》,对当时各种大学教学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选入各类重要文献共686种。

(二)分别于1991年和2005年发表的《学校如何影响学生》(两卷集)。帕斯卡雷拉和特仑兹尼以“学校如何影响学生”为题,首先总结了1970年至1990年间的2600多份文献,然后又总结了1990年至2005年间的近2500份文献。这份文献表明,美国学术界已经对大学生发展和大学如何影响学生这两个关键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对SC模式的形成和运用有重大影响。

(三)1998年发表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和学校》。1980年以来学习研究已经获得快速发展。1996年美国教育部决定总结这些进步,并探讨学校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国家研究理事会组织了16位专家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这份报告。这份报告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代表了2000年时美国对学习和学校教育的思考,其提出的新学习观和教育观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革命性的。

(四)卡内基学院项目。舒尔曼建立了一个卡内基学院来实践其理想。卡内基学院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教学学术研究与教师培训项目。项目实践表明,SC教学研究和改革不太可能由教师独立完成,需要专家、学校和网络化学习共同体的支持。没有广泛的群众性参与,SC改革不可能成功。卡内基项目在美国高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诞生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和经验,推动了美国的SC改革。

 

现状、未来与经验

 

1SC改革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美国的SC本科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从1990年起外国留学生如潮水般涌向美国大学。 1990年外国留学生约36.6万人,2015年达到97.5万人;2000年中国留学生5.4万人,2015年达到30.4万人。与此同时,许多国家把美国本科教育当样板,推动本国的SC改革。

仔细分析当前美国SC改革的状况,还是会发现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和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以教师在教学中实际使用SC模式的比例来判断,在美国四类高校中——小型精英文理学院(基本为私立)、二年及四年制教学型高校(多为公立)、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多为公立)和研究型大学(公私立兼有),当前SC模式的普及率大概在60%左右。其中,小型精英文理学院做得最好,普及率可以达到80~100%;其次是教学型高校,普及率可以达到50~70%;再次可能是博士学位授予大学,普及率可能在50%左右;研究型大学可能最差,大概不到50%

美国学界一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本科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优先性,其次是经费、生师比、历史传统等因素。教学型高校以教学为主,故会全力抓SC改革,采用各种措施保障SC改革成功。尤其是以实施自由教育为主小型私立精英文理学院,学费高且完全依赖学费生存, 因此十分重视教学,加之这类学校悠久的自由教育传统,高度重视学生发展,是形成强大SC教学文化的基因。

1990年代后一些公立研究型大学也效仿这种方式,试图通过建立专门的本科生院来加强本科教学。但这种做法效果如何,仍然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即使有专门的本科生院,但教师们是否会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本科生身上,值得商榷。这些学校的学生是“招”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其次是与它们拥有一批一流学者有关。这些人讲课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展示大师如何思考,这对本科生开阔视野、优化思维方式极为重要。但这些贡献与SC模式的关系不大。

对当前美国大学教师教学法使用情况的调查也支持上述看法(表2)。这个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美国SC教育模式的普及情况。

 

 

表2 美国大学教学方法使用情况比较调查

 

塔格认为阻碍SC教学范式转变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很多学校仍然没有认识到这是范式变革,故继续把教改局限在教学领域;其次是效果评估。塔格认为,代表社会问责的高校评估关心的是学生完成学分数和毕业率,而SC模式评估要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如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情况、做了什么类型的作业、读了多少书、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等。强调学分数和毕业率的评估会强化传统模式,而强调学习效果的评估会强化SC模式。如果想做和所做不一致,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目前这两种评估模式之间的紧张对立让人担忧。

我认为导致美国SC改革发展缓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美国缺少对大学教师的系统培训制度。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师培训制度,大学也就缺少系统的教师培训计划。这种随机零散的教师培训模式应付偶然零星的教学问题还可以,但要应对像SC模式这样的有深刻科学基础、涉及如此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已积累了大量实践智慧的教学模式来说,这种随机零散培训模式显然不行。

2SC改革的未来和经验

关于美国SC改革的未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是科学性。SC改革源于整个20世纪学习与发展科学的进步。是这些进步使我们认识到,传授模式是过时的,需要代之以SC模式。

第二是范式。SC改革是一场范式改革,需要整个学校的改变来支持这个改革,否则改革很难成功。美国过去3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了这点,希望中国大学不走美国的弯路。

第三是师资培训。教师培训是SC模式改革的关键。大学教师是专家,但未必能了解SC模式背后的科学基础、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同行们积累起来的丰富实践智慧。如果能让教师们系统接受培训,不仅会节省他们在岗摸索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还会大大提高改革的质量,加快改革的步伐。

 

 

 

学部办公室选编

 

 

看完此文,若有一些想法看法可在学部网群中进行交流。


返回